随着我国城市发展由增量扩张时代转入存量提质时代,对城市老旧部分的更新成为城市治理的重要主题。这些旧城区大多曾经是城市的核心区域或副中心区域。在城市高歌猛进地向外扩张时,基础设施陈旧、建筑密集、人居环境恶化和交通拥堵等“城市病”缠身的旧城区被拥有资源、产业、人才等后发优势的新城区抛在了后面,逐渐颓唐破败,并成为滋生各种城市问题的温床,这就是城市空心化问题。只有对旧城区进行更新,改造营商环境和人居环境,重新吸引产业和人口流入,才能避免“城市病”的蔓延,并重新发挥旧城区的区位优势。
在城市化存量时代,“大拆大建”的旧思路已不再适用于旧城区更新。唯有通过精细化治理另辟蹊径,找准城市发展的热点,“筑巢引凤”改善旧城区环境,吸引合适的产业入驻,带动人口、资源向旧城区回流,从而逐步复兴旧城区。这一过程的关键点在于找准适合引入旧城区的产业。这种产业需要具备以下特征:第一,占用空间有限,能够通过对旧城区进行精准改造满足其对发展空间的需求;第二,附加价值较高,小规模产业就能够吸引到足以焕活旧城区的人才和资源;第三,产业辐射性强,其影响力能从中心城区向周边辐射,带动整个城市发展。
科创街区作为近年来出现的城市发展新概念,完美契合了旧城区更新引入带动产业的需要。所谓科创街区,即在特定街区营造创新环境,引入创新资源,鼓励企业、团体入驻街区并开展创新活动。科创街区的产生是科创去中心化的表征。随着上一阶段作为科创主流的大型科创园区暴露出入驻门槛高、综合管理成本高、沟通交流成本高等局限,追求自由、便捷、灵活的小微企业、技术团体等创新主体开始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地租低廉、交通便利、周边配套设施相对齐全的旧城区逐渐成为这些小微创新主体的实惠之选,而它们的到来也带动了旧城区复兴。
对于旧城区来说,通过对城区进行精准更新并引入支持政策和辅助团体就能有效满足小微创新主体对创新环境的需求;创新产出带来的高附加价值和辐射效应也可以有效吸引人才和产业回流。对于小微企业而言,旧城区交通相对便利,周边商业配套设施较为完善,更加富有“烟火气”的城区环境也有利于创新思想在相对宽松的氛围中交流碰撞,催生更多创新成果。这些优势使得科创街区建设与城市更新“双向奔赴”:一方面,旧城区通过更新改造,成为良好的小微科创土壤;另一方面,科创街区建设和创新主体的入驻为旧城区再度带来了生机活力。
科创街区何以带动城市更新
虽然建设科创街区是旧城区进行城市更新的理想选择,但是“筑巢引凤”在实践中绝非易事。对于旧城区来说,要想真正通过科创街区建设实现城市更新,需要从社区改造、人才引进和创新环境三方面入手。而许多城市也根据自身条件,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成功地切入科创街区建设的关键点,通过通过科创街区建设成功带动城市更新。
(一)科创街区建设中的城市环境更新
城市更新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改造旧城区落后的基础设施和城市环境,而科创人才和小微创新主体也追求良好的办公环境和人居环境。因此,更新城市环境是科创街区建设的第一要务。然而,旧城区复杂的建设环境(拆迁、历史建筑保护)和城市更新的高要求是科创街区建设必须面临的挑战。以下是一些科创街区建设中的城市环境更新成功案例。
上海市杨浦长白228街坊曾是上海第一批“两万户”工人新村,也是上海现存唯一的“两万户”历史风貌住宅,在科创街区建设中面临着城市环境更新和历史风貌建筑保护的双重挑战。上海市一方面根据“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的原则,在保留建筑原有风貌的同时,通过“抽户”(即通过志愿方式迁出原建筑中居住的部分住户)的方式释放内部改造空间;另一方面保留、弘扬社区承载的工业文化,在街区内部重新布局了公共服务、 社区商业、人才公寓、健身娱乐等“五宜”功能,能够服务周边10万人群。而“15分钟生活圈”的建设更是显著提升了社区生活质量,为后继科创街区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主打历史风貌保护的228街坊相比,上海黄浦区半淞园路则以科技时尚的低碳社区建设为亮点。该社区积极引入绿色低碳科创企业,推广使用碲化镉光伏技术在居民住宅的玻璃窗内侧贴装高透光度的碲化镉薄膜,实现太阳能向电能的转换,相对于常规光伏板,能提供更多发电量,更好地惠及居民。同时,半淞园街道基于精确的“双碳”数据监测技术和区块链、大数据平台,将获得每户居民真实准确的“双碳”数据,并引入上海碳普惠管理平台,居民可以通过“随申办”进行碳交易,获得实惠。半淞园路低碳社区的建设形成了一个集研发、应用为一体的低碳“试验场”,吸引了许多环保创新企业。
(二)科创街区建设中的人才队伍募集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生产力,其重要性对于科创街区的建设不言而喻。然而,人才并不会自发脱离原有的工作环境,涌入科创街区。如何在科创街区的成立阶段募集人才,并在与高校院所、行业翘楚的竞争中保持自身对人才的吸引力,是科创街区必须考虑的问题。以下是一些科创街区在建设过程中成功引入人才、留住人才的典型案例。
东南大学校友经济产业园通过校友圈内的人际网络,募集科创街区所需的人才、资金,并为建立创新网络提供必要的信任关系。校友圈科创街区主打“小而精”,通过在小范围内集聚高质量创新资源,提供从初创阶段的天使资金、发展阶段的市场拓展与营商环境建设以及成熟阶段的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显著提升科创街区的内部耦合性,凭借紧密合作、简约高效的优势产出科创成果。这种科创街区具有建设门槛相对较低、启动速度快、创新带动作用显著等优势,为那些缺乏高校院所等雄厚科创资源的社区建设科创街区构建提供了一条可供借鉴的思路和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案。
与“小而精”的东南大学校友圈相比,西安碑林环科创街区则展示了“大而全”的科创街区人才吸引模式。西安以航空航天等需要相关领域开展大规模、集约化合作的科研“硬产业”为主。针对这些“硬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中“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的难题,碑林环科创街区聚焦科创成果转化,采取“高校创新、街区创业”的协同机制和柔性化、弹性化的城市空间供给与治理方式,从科研成果管理、人才职称评定和研究经费资助三方面推动改革,形成了高校院所科技研发与街区企业成果运用相互促进、硬科技成果转化企业上市、学校成果转化收益反哺学校一流学科建设的新格局。
(三)科创街区建设中的创新环境营造
除了良好的城市环境和优秀的人才队伍,科创街区还需要营造理想的创新环境。与传统的高新园区、科研院所相比,科创街区在创新环境营造方面的主要优势在于“烟火气”与生活氛围更加浓郁,能够在给人才们提供相对宽松的创新氛围的同时,便于不同创新主体交流思想,汇聚灵感,形成创新成果。以下是一些科创街区营造创新环境,助力创新成果产出的典型案例。
上海市虹梅街道在在“产城融合”的大趋势下,将原本区隔的“园区”与“社区”融合为“科创街区”,促进创新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速知识技术的传播和创新成果的转化,使社区从外源性发展转变为内驱型增长。同时,为了鼓励创新,虹梅街道不以经济收入为考核,积极培育各类型的创新孵化器,引入在创新链上具有枢纽地位的科学家,专注孵化各类科创企业。在增加创新主体数量的同时,虹梅街道还充分利用各类科学家、孵化器及其背后链接的创业基金、全球高等院校及其校友会等创新枢纽节点,织密创新网络,推动科创产业开展跨学科、跨领域合作,持续产出创新成果。
除了消除空间区隔、搭建创新网络外,通过全方位服务为创新保驾护航也是创新环境营造的一部分。武汉“江汉创谷”构建了政务服务、孵化服务、咨询服务、投融资服务、人才服务、法律服务、双创路演平台等比较完备的服务体系,提供科创金融服务、人才引进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和法律仲裁服务等多种保障性服务。针对对于创新企业至关重要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江汉创谷”的数字经济企业积极探索“区块链+公证”新模式。设计师的作品在“慧证通”知识产权保护应用拍照后“上链”存证,就能获得公证机构颁发的电子数据保管单,为其编织一张“数字保护网”。
科创街区与城市更新融合的展望
目前我国各大城市在科创街区建设中的成功案例表明,创新不是通过外力,将各种相关要素人为集聚在一起就可以实现的。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中,例如风景优美的滨江步道,或是香气氤氲的路边小店,或许比令人神经紧绷的实验室更容易出现创新的灵光一现。在科创街区建设中,将城市更新、人才队伍和创新环境三要素的紧密结合,就可以有效地形成创新网络,将创新资源有机汇聚在街区这一开放空间内,让它们从碎散的思维灵光逐渐聚焦为耀眼的辉光,最终凝聚成创新成果。在不远的将来,科创街区还会继续与城市更新深度融合,实现城市科创与更新的发展模式蝶变。
作者:王奎明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广州股票配资平台交流
掘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