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本报报道的两则与书有关的新闻,读来让人心里暖暖的。
第一个新闻的主人公是在书展展厅席地而坐、手抄《敦煌学大辞典》的12岁男孩。展厅里人潮涌动,他却沉浸在敦煌学的浩瀚世界里,这份专注与热爱令人惊叹。新闻还有后续。昨天,男孩又来了,这次他意外地有了一个“独立小空间”,上海辞书出版社用易拉宝隔出一角,拿一个木凳给他作“书桌”,男孩不用再趴在地上抄写了。
这个1平方米的小角落,大概是世界上最小的“书房”,却也是最温馨最有爱的“书房”。这个小角落,让所有看到的人都会心一笑。
无独有偶,前天登上本报头版的虹口区图书馆的留言簿,也放置在一个角落里。这个留言簿里的每一条读者留言,不管是吐槽、抱怨还是建议,都得到认真回复,被全国网友大赞“可爱”。馆方说,留言簿原来放在服务台时很少有读者留言,后来被移到一个少有人关注的角落,却意外解除了读者的心理负担,留言和翻看的人都多了。
小角落藏着大格局。无论是对一个热爱知识的孩子的支持,还是对读者琐碎诉求的重视,都折射出城市公共服务在细节处的用心与待人处事的格局。这些镜头也成为城市文明的生动注脚。爱人者新手炒股配资平台,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出版社和图书馆的小小举动,已在少年和读者的心田撒下了一颗颗温暖与善意的种子。
掘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